家纺产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稍加留神会发现,你电商网购或是店面购买的家纺用品大多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苏南通。从上世纪末开始,南通家纺便富有“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的美誉。时至今日,这里每年生产的家纺床品产量超过12亿件,平均每分钟就能生产1350套套件、670条被子和340只枕头,占据全国家纺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其市场年交易总额更是早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这座江苏小城已经成为一座当之无愧的家纺产业城。
南通家纺
江苏南通成为家纺产业集聚地,又是凭借哪些条件和优势,使得其在全国家纺产业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当地产业在历史的沿革和变化中秉承“变与不变”的基本原则和行业聚力协同发展的传统。
纵横发力,造就产业集群
关于南通家纺产业化的起点,大约要追溯到19世纪末。1899年,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从此种下了家纺产业化的种子。南通距上海较便利且有纺织发达的产业基础。据了解,通州素来以产棉著称,有“木棉花布甲诸郡”之说,早在清代时期,通州土布就已蜚声关内外。后来以工业化作支撑,通过扩充产能,拓宽市场,将棉纱销往江西南昌、九江和江苏徐州、宿迁一带,大生纱厂销路大开,获益斐然,带动了当地纺织行业整体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后期受益于张謇打造的产业协同。据统计,围绕棉纺织业,张謇成立了包括原料生产、面料加工、运输在内的十多家企业,已初步形成产业格局。除纵向产业链布局外,张謇还在通过对南通实施“一城三镇”规划来促进横向区域协作。他在城外的唐家闸建立了工业中心,将一些加工制造企业集中于此,与周围市镇功能搭配补充,形成了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的城镇组团。而这种“抱团”式协作在形成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的同时,也得以促成产业协同化。当时纵横交错的产业协作的模式,也为南通近代工业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小小叠石桥,成就大产业
20世纪5、60年代,经历多重困境后,在南通海门县(现海门区)三星镇和南通县(现通州区)川港镇(现川姜镇)交界处的叠石桥上,南通家纺再度活跃起来。在叠石桥东西区域形成了市场集群,继承了产业集群基因,叠石桥的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并发展良好。至九十年代承接上海纺织产业转移,加之大量外资企业以及港台家纺企业进入中国内地时抢占了红利,南通家纺业得以迅速发展。
迈入新世纪后,在打开海外市场和国内房地产带动家纺业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南通家纺业更是持续增长,吸引了不少品牌入局,并逐渐形成了以罗莱、梦洁为第一阵营、凯盛、水星为第二阵营,其他小品牌为第三阵营的市场格局。当年,南通家用纺织品业实现销售500亿元,为全国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家用纺织品生产、销售、出口基地。年底,南通亦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纺名城”称号。
到今天,南通国际家纺园区里已经集聚了3800多家家纺成品生产企业、2400多家面辅料商、350多家外贸出口企业、近3万家电商企业,产品远销南非、阿根廷等海内外国家和地区。南通家纺依然走在发展的道路上,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产业特色,一路奋进,前途光明。